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关于康菱 - 媒体报道
文章详细
广东康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被金羊网报道
发布时间:2013.06.06 新闻来源:金羊网 浏览次数:
内容摘要:康菱动力创建于1992年,一开始是代理整机设备,经过十年发展开始涉足加工制造,后来自己搞研发并创立了品牌,从单一售卖一台机组产品,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,康菱动力目前已和多家跨国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。
 

广东康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被金羊网报道

媒体:金羊网

题目:东莞制造业寻新出路,企业通过掌控技术"逆市飘红"

网站链接:

http://news.sina.com.cn/o/2013-06-06/091627328506.shtml

网站新闻截图:

 

依靠国际领先的研发模式,一百多人的企业一年能创出4亿多元效益

  文/图 羊城晚报记者 单辉强

  过去三十多年,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凭借廉价劳动力,成为欧美、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等地制造企业的车间或者制造基地,但加工贸易的低利润,一直让企业难以启齿。

  东莞市经信局副局长刘炯贤曾表示,加工贸易企业利润低,缘于为人“作嫁衣”,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。

  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“微利时代”的东莞制造业能否寻找出新的出路?羊城晚报记者最近采访发现,从“制造”转型为“智造”的道路上,不少东莞企业从青涩学步到长袖善舞,已经初尝甜头。

  100多人一年创4亿效益

  广东康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康菱动力”)董事长、执行总裁李玉望意气风发地站在一台大功率发动机前向记者介绍:“我们是目前中国境内生产发动机功率范围最广的企业之一,也是世界范围内拥有此技术的四家企业之一。”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康菱动力,虽然只有100多人,但凭借出色的核心技术,这100多人一年创造出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。

  康菱动力创建于1992年,一开始是代理整机设备,经过十年发展开始涉足加工制造,后来自己搞研发并创立了品牌,从单一售卖一台机组产品,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,康菱动力目前已和多家跨国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。

  “我们拥有国际领先的研发模式。”李玉望表示,这种模式和苹果公司一样:前端,研究市场及客户需求,做好产品的研发;中端,把零部件交由各个领域顶级部件厂商制造,工厂将零部件严格装配并进行测试;后端,做好品牌建设,销售、服务以及做好产品改善。

  借助核心技术逆市飘红

  这一两年,光伏市场一片哀鸣,业界不断传出消息称,一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业绩集体大缩水。

  然而,记者走访东莞莞城科技园的东莞市天利太阳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天利太阳能”)时,却发现该企业依然喜讯连连,公司业绩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成长,其中外销比重达到60%,在农用、路灯系统、控制系统等领域有不俗表现。

  天利太阳能成立于2008年,谈到核心技术,总经理莫时忠表示,主要借助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技术平台,以欧美市场为主,辐射非洲和东南亚。他说,除了核心技术,每个企业对客户需求理解的深度不一样,这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步伐。

  莫时忠介绍,天利太阳能始终坚持以创新科技为核心,致力于打造全球光伏行业的卓越品牌。企业研发的太阳能杀虫灯产品获得了专项发明专利,同时PowerKits产品也荣获了《纽约时报》“十大创新产品”称号。

  政府扶持发展核心技术

  事实上,无论是康菱动力还是天利太阳能的发展,都得益于东莞市委市政府这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,包括“六个东莞”行动计划,营商环境“加一”、“减一”,大力推动商事登记改革,减负一号文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号文等。

  东莞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:“东莞密切关注出口企业的生存经营状况。企业反映的经营难题,提出的帮扶解困建议,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,并转化为实际帮扶举措。”譬如,刚通过的《东莞市促进LED产业发展实施办法》强调,东莞将着力培育认定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、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动性强的创新型企业,对创新龙头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。

  东莞市外经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,2008年以来,东莞近4000家不具备“法人资格”的来料加工企业实现了“不停产转为法人企业”,占全市来料加工企业的60%以上。2012年,东莞市现有企业增资26.7亿美元,同比增长63.5%。

 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、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,东莞的企业开始在研发上发力,不少企业取得一定的成就,值得高兴。“但是,企业应该意识到,产品的可靠性很重要,而一直以来国产零部件让人不大放心,”林江认为,在很长一段时间,东莞企业在服务、产品稳定性、性价比等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

  转型阵痛

  深圳宝安“三板斧”劈走低效企业

  羊城晚报讯 记者王志钰报道:全国“三来一补”经济发源地之一的深圳宝安区,7年前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启动自主创新的产业结构“微转型”后,一发不可收,2006年-2012年,宝安区共淘汰低端企业4076家,外迁企业1349家。

  几年内成功地有序淘汰一批又一批低端企业,深圳宝安区究竟有何妙招?

  第一板斧:重污企业强制停产

  为了加快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,宝安区采取限期整改、行政处罚、强制淘汰三大倒逼机制,同时对高端产业作加法,对低端产业进行减法,不惜动用和加大行政措施,截至2012年,仅环保审批环节就挡住了590个污染严重、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低端企业进入,针对电镀、酸洗磷化、铅蓄电池行业等重点行业采用限期治理、吊销排污许可证、清洁生产等手段,依法淘汰了一批工艺设备落后、污染严重而又治理无望的企业。

  第二板斧:“约谈”促规范用工

  去年,宝安区人力资源局对全区400人以上制造类企业、曾发生过较大劳资纠纷以及其他可能存在隐患的企业进行登记造册,每个街道选210家企业作为约谈对象,了解督促用人单位规范用工。今年来,该局共约谈企业1260家,发现用工不规范企业138家,其中123家已整改,13家逾期未整改企业被立案查处,另有2家企业结业。

  第三板斧:引导社会力量参与

  宝安区政府在加大政策援助的同时,大力引导社会组织、社区股份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对低效工业园的淘汰中。

  宝安的许多社区股份公司或厂房业主以自我升级、依托大项目改造升级、功能置换等方式,将原本单一、集中的产业园区纳入商业、物流园之类的服务业园区的改造。

  

  (原标题:东莞制造业寻新出路,企业通过掌控技术"逆市飘红")

  

 
返回 打印   
上一篇:广东康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被网易财经报道 下一篇:我司喜获“采矿野外施工电力及风炮一体化系统”发明专利
©1998-2021 广东康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-版权所有    法律声明 | 隐私声明 | 联系康菱 | 网站地图 | 友情链接
Copyright © 广东康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. 备案号:粤ICP备1203915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