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关于康菱
文章详细
【勤耕三省】国学经典诵读--《中庸》之六
发布时间:2015.05.04 新闻来源:康菱动力官微 浏览次数:
内容摘要:【勤耕三省】国学经典诵读--《中庸》之六
 

 

作者:孔伋

第二十七章~第二十九章

  

       大哉圣人之道!

  洋洋乎,发育万物,峻极于天。

  优优大哉,礼仪三百威仪三千。

  待其人而後行。

  故曰,「苟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」

  故君子尊德性,而道问学,致广大,而尽精微,极高明,而道中庸。温故,而知新,敦厚以崇礼。

是故居上不骄,为下不倍。国有道,其言足以兴;国无道,其默足以容。诗曰:「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。」其此之谓与?

子曰:「愚而好自用,贱而好字专。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。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。」

  非天子不议礼,不制度,不考文。

  今天下,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。

  虽有其位,苟无其德,不敢作礼乐焉。虽有其德,苟无其位,亦不敢作礼乐焉。

  子曰,「吾说夏礼,杞不足徵也。吾学殷礼,有宋存焉。吾学周礼,今用之。吾从周。」

王天下有三重焉,其寡过矣乎!

  上焉者虽善,无征。无征,不信。不信,民弗从。下焉者虽善,不尊。不尊,不信。不信,民弗从。

  故君子之道,本诸身,徵诸庶民。考诸三王而不缪,建诸天地而不悖。质诸鬼神而无疑。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。

  质鬼神而无疑,知天也。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,知人也。

 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,行而世为天下法,言而世为天下则。远之,则有望;近之,则不厌。

  诗曰,「在彼无恶,在此无射;庶几夙夜,以永终誉。」君子未有不如此,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。

译文
  伟大啊,圣人的道!浩瀚无边,生养万物,与天一样崇高;充足有余,礼仪三百条,威仪三千条。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。所以说,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,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。因此,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;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;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;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;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,身居低位不自弃,国家政治清明时,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;国家政治黑暗时,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。《诗经》说:“既明智又通达事理,可以保全自身。”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?

孔子说:“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,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。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。这样做,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。”
  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,不要制订法度,不要考订文字规范。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,文字的字体统一,伦理道德相同。虽有相应的地位,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,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;虽然有相应的德行,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,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。
  孔子说:“我谈论夏朝的礼制,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;我学习殷朝的礼制,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;我学习周朝的礼制,现在还实行着它,所以我遵从周礼。”

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,制订法度,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,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!在上位的人,虽然行为很好,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,就不能使人信服,不能使人信服,老百姓就不会听从。在下位的人,虽然行为很好,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,也不能使人信服,不能使人信服,老百姓就不会听从。
 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,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。考查夏、商、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,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,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,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。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,这是知道天理;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,这是知道人意。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,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,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。在远处有威望,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。
  《诗经》说,“在那里没有人憎恶,在这里没有人厌烦,日日夜夜操劳啊,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。”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。

注释
(1)洋洋:盛大,浩翰无边。
(2)优忧:充足有余。
(3)礼仪: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,又称经礼。
(4)威仪: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,又称曲礼。
(5)其人:指圣人。
(6)苟不至德: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。苟,如果。
(7)凝聚,引申为成功。
(8)问学:询问,学习。
(9)倍:通”背”,背弃,背叛。
(10)容:容身,指保全自己。
(11)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”:引自《诗经·人雅.烝民》,哲,智慧,指通达事理。

(12)自用: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,自以为是,不听别人意见,即刚愎自用的意思。
(13)自专:独断专行。
(14)反:通”返”,回复的意思。
(15)制度:在这里作动词用,指制订法度。
(16)考文,考汀文字规范。
(17)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: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;书同文指字体统一;行同指伦理道德相同。这种情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,据此知道《中庸》有些章节的确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。
(18)夏礼,夏朝的礼制。夏朝,约公元前2205年——前1776年,传说是禹建立的。
(19)杞:国名,传说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,故城在个河南杞县。征,验证。
(20)殷礼:殷朝的礼制。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(今河南安阳)到纣亡国,一般称为殷代,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。
(21)宋:国名,商汤的后代居此,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。
(22)周礼:周朝的礼制。
(23)以上这段孔子的话也散见于《论语·八佾恰》、《论语·为政》。

(24)王天下有三重蔫:王(Wang),作动词用,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,也就是统治天下。三重,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重要的事:仪礼、制度、考文。
(25)上焉者:指在上位的人,即君王。
(26)下焉者:指在下位的人,即臣下。
(27)三王:指夏、商、周三代君王。
(28)建,立。
(29)质:质询,询问。
(30)俟:待。
(31)道:通“导”,先导。
(32)望:威望。
(33)”《诗》曰”句:引自《诗经·周颂·振鹭》。。射(yi),《诗经》本作“斁”,厌弃的意思。庶几(ji),几乎。夙(sU)夜:早晚,夙,早。
(34)蚤:即“早”。

 

 
返回 打印   
上一篇:【行业动态】让“中国制造”成为美国创新瓶颈的解决方案 下一篇:【勤耕三省】国学经典诵读--《中庸》之七
©1998-2021 广东康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-版权所有    法律声明 | 隐私声明 | 联系康菱 | 网站地图 | 友情链接
Copyright © 广东康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. 备案号:粤ICP备12039159号